[优选]初中化学教案15篇 - 职场范文
字体【

[优选]初中化学教案15篇

分类:教学类 日期:2024-06-06 02:40人气:加载中...


初中化学教案 推荐度: 初中化学教案 推荐度: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优选]初中化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
  • 初中化学教案 推荐度:
  • 初中化学教案 推荐度:
  •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优选]初中化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选]初中化学教案15篇

初中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

  1、教材中[实验2—5]、[实验2—6]以及“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仪器;

  2、教学过程所需的投影片;

  3、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得到氧气吗?你们能用这种方法制取一瓶氧气吗?(提示:从反应的速度、条件、气体收集的难易等方面考虑。)

  二、实验探究

  看来,利用光合作用的方法无法达到我们的目的,现在,我们来学习两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引导实验)

  教材[实验2—5]:

  (1)不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2)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3)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讨论、比较与分析)

  分别比较(1)与(2)、(1)与(3)两组实验的`现象,可得到什么结论?

  三、分析讨论

  (投影)

  讨论:

  1、二氧化锰有没有参加反应?如何来证明?你能设计实验来证实吗?

  2、二氧化锰在实验里起什么作用?它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

  1、教材[实验2—6]。

  2、补充实验:在[实验2—5](3)中再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四、归纳小结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一:

  过氧化氢──→水+氧气

  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特点是:一改变,二不变。即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

  我们不仅可以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还可以加热一种暗紫色固体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反应原理是: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讨论: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这两个反应是化合反应吗?他们有何特点?

初中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含义。

  2、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3、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有关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类比法、问题引导、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由于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根据加涅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一些教学事项如引起学生注意及唤起旧有经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课一开始,给出一些图片,生活中的`计数现象,在愉悦的情绪中进入新课的学习,消除学习概念的恐惧感。

  [设计目的]类比生活中的现象,消除接受新知识的陌生感,为后续知识学习做铺垫。

  [问题1]生活中我们要对宏观物质进行计数,微观粒子我们有必要进行计数吗?

  [分析]通过2H2+O2==2H2O得到一瓶水(500ml)怎样选取才能让H2和O2恰好反应而不浪费呢?

  [学生回答]可以根据质量进行计算

  [追问]55.6克氢气中含有的氢分子是多少呢?444.4克氧气中含有的氧分子数又是多少呢?它们的个数比为2:1吗?我们希望对微观粒子进行计数。

  [设计目的]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并引出下一问题。

  [问题2]微观粒子比较小如何数?

  [展示图片]生活中对宏观物体的计数方法。知道可以“一包、一包”的数。

  [激疑]选多少为“一包”呢?

  10亿人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清。

  [引入]很大很大数目为“一包”————摩尔

  [设计目的]类比生活,明确化学研究和生活是联系的,培养兴趣。

  [追问]1摩尔微粒多少个?

  摩尔:0.012kg 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1摩尔。

  ——如果在一定量的粒子集体中所含粒子与0.012kg 12C的原子数目相同即为1摩尔。

  [计算]0.012千克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

  [学生代表板演]

  [引入]阿伏伽德罗常数

  [情境对话]一瓶水的质量是多少克?500克;今天的温度是多少?25摄氏度。

  [设计目的]通过情景对话类比学生很容易弄明白物质的量和摩尔的关系。

  [激疑]如果回答X摩尔,我们应该怎么问呢?

  [引入]物质的量

  [概念理解]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3、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讨论]能否把“物质的量”说成是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

  物质的量所表示的对象是什么?

  [归纳板书]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2)1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1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1mol苹果

  2、1mol. O

  3、1mol.花粉

  4、1molH2O

  5、1mol钠元素

  6、1molNa2Cl

  7、1mol.氢

  [设计目的]检测并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练习2]

  1、1mol H2SO4中含有xx个硫酸分子

  2、2mol H2O中含氧原子xx个。

  3、0.5mol NaOH中含Na+ xx个。

  4、2NA个H2是mol。

  [学生归纳]物质的量(n)与微粒数(N)之间的关系

初中化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借多媒体)

  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华生问道:“敬爱的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福尔摩斯慢条斯理地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只要称出抽烟前烟斗和烟丝的总质量,再减去抽完烟后烟斗和剩余烟灰的'总质量,不就是我吐出烟和气体的重量了么!”你认为摩尔摩斯的回答正确吗?相信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化学史简介: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定量实验研究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这难道是巧合吗?

  二、探究学习(借多媒体)

  (一)大胆猜想——变大、变小、不变、有的变大,有的变小。

  (二)探究实验学生分组完成探究实验(每组选以下实验的两个)

  1、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的燃烧;

  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4、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在敞口容器中的反应;

  5、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在密闭容器中的反应;

  6、镁条的燃烧。

  (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完成多媒体中所展示的有关实验的表格内容。

  三、从微观角度,剖析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借多媒体展示氢气燃烧、水的电解的微观示意图)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六不变、两可变、两定变”。六不变:元素守恒——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元素质量不变;原子守恒——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两可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两定变——宏观: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四、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如: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初中化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的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掌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

  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三、教学难点:

  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分析问题。

  四、教学用品

  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

  用品:可乐、雪碧[来

  媒体:投影

  五、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问题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问题2]: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讨论]:如何比较蔗糖、食盐的溶解性大小?

  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蔗糖、食盐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蔗糖、食盐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题]: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蔗糖、食盐,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蔗糖,也能溶解1克食盐,能否说明蔗糖、食盐的溶解性相同?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结论]:室温时,蔗糖比食盐更易溶于水。

  [讲述]: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投影]:溶解度四要素。

  3、[练习]:

  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40℃时,11克硝酸铵溶解在水中达到饱和,所以4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11g/100g水。

  b)20℃时,2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20g/100g水。

  c)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 。6g/100g水。

  d)t℃时,把1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t ℃时,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10。

  ②书p77说说下表中各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所表示的意义?

  (说明:强调“温度、达到饱和时,最多”,进一步熟悉溶解度概念。进一步巩固溶解度概念。)

  [讲述]可见在相同温度时,各物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4、[投影]: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5、[练习]:

  ①课本P70练习

  ②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句话是否正确。

  [小结]: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5、[投影]: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6、[练习]:溶解度曲线的运用。

  根据溶解度曲线

  ①查找某温度时,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②判断某温度时,几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③寻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一般规律。

  7、[讨论]: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8、[学生小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9、[练习]:

初中化学教案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

  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问题2:如何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呢?从而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开展组内讨论,提出预设。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书写电离方程式,教师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学生阅读课本,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点(写电离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析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推导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OH-

  KOH=K++OH-

  Ba(OH)2=Ba2++2OH-

  学生通过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碱的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着进行探究学习,请学生写出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SO42-

  KNO3=K++NO3-

  NH4Cl=NH4++Cl-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盐的定义,即,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三)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需要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知道酸、碱、盐的定义)。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4题

  2.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钠溶液(2)氯化铁溶液(3)硫酸铝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

  六、说板书设计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解质:水溶液、熔融状态

  2.电解质的电离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初中化学教案6

  【指导思想】

  从宏观物质间的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就得了解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并通过微观粒子在变化中的种类和个数的变化情况,真实的认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要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直观形象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抽象的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过渡,为以后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和学好化学打好基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特点:设置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水的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情形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

  本节授课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儿单元“水和溶液”课题三“分子和原子”,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为前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物质间的反应从微观的角度有进一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化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物质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但都是从宏观角度感受化学,但还不清楚或认识不到物质之间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要将宏观的物质间反应归因于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尤其是对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和反应入手、以客观存在的微观粒子图片等说明粒子的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讲解分子、原子的性质,并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认识物质间反应的本质。做到实例举证、客观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微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为什么会减少?温度升高,减少的越快?

  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放在通风处或阳光下干得更快?

  3、走近花园处,为何能远远闻到花的香味?

  4、放在水中的糖为什么不见了?水为什么能变甜?

  5、为什么把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6、为什么把品红溶液放到水中能扩散?

  【教师讲述】

  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以此来解释上述现象。

  其实,通过科学方法早已证明,物质确实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真实的观察到一些分子、原子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幻灯展示并讲解】

  图3-6、图3-7是苯分子结构和移动原子后形成的“中国”二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了。

  分子的'性质:

  【教师举例讲述】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千克;

  1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

  (如果中国13亿人数1滴水中的水分子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则需要300万年)

  (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10亿个水分子,每秒喝一口,则喝完一滴水中的分子,则需55万年)

  【教师归纳】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与探究】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慢慢滴入浓氨水,有怎样的现象?

  2、两个小烧杯中分别放酚酞和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则有什么现象?

  【教师归纳】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①氨气在空气中扩散

  ②糖的溶解

  ③闻到花香、酒味

  ④樟脑丸的逐渐减少

  ⑤湿衣服晾干

  【教师举例讲述】

  ①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

  ②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毫升

  ③热胀冷缩

  【教师归纳】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H2O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再如:CO2、SO2、H2SO4、P2O5等

  【展开讨论】

  ①从分子的角度,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何不同?

  ②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

  ①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②品红溶解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没有变,它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③物质“三态”变化

  【归纳总结】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展开讨论】

  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

  ①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不再保持。

  【归纳总结】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归纳总结】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动画演示】

  水电解动画演示

  氢气和氯气反应动画演示

  【教师讲述】

  所以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个数不一定变。

  【提出问题】

  在化学变化中,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如何形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呢?

  【讨论总结】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举例说明】

  ①水电解时,首先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氧分子;

  ②H2在Cl2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氯气分子分解成了氯原子,每一个氢原子和每一个氯原子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学生讨论】

  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

  【讨论总结】

  氧化铝通电时,氧化铝分子分解成了铝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气分子,许多铝原子聚积到一起成金属铝。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如:在H2O中、O2中、Al2O3中氧原子始终是氧原子。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归纳总结】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化学反应实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有间隔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分子原子在变化中的情况: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数目不一定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物质、分子、原子与分子的联系: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初中化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初步学会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教学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教学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

  教学手段:

  教材、教案、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知道

  溶质的质量分数=,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新授]

  [课件展示]

  例题1:在农业生产中,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分析见课本43页)

  [学生练习]

  练习一: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

  练习二:配制100 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 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各多少?

  练习三:将15克食盐放入135克水中完全溶解后

  (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 )。 .

  (2)把此溶液分为三等份,每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10% ) 、( 10% )、( 10% )。

  (3)在1份溶液中加入5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8.2% )。

  (4)在另一份溶液中加入10克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8% )。

  (5)将第三份溶液加热蒸发掉10克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2.5% )。

  例题2: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分析见课本44页)

  [分析] 理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学生练习]

  练习四: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 g20%的盐酸,需要38%的盐酸和水各多少克?

  例题3:100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g锌完全反应。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解本题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求出溶质硫酸的质量,然后再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设这种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质量为x。

  答: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学生练习]

  练习五:100g 9.8%硫酸跟多少克锌反应?同时生成多少克氢气?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你掌握了吗?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二、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三、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课后反思]

  在讲解例题时,要让学生自己讲述等式关系,来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讲解时可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溶液的配制,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以上就是根据福建招考要求为大家分享初中化学教案,希望大家仔细阅读,提高我们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四、教学活动:

  五、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

  1. 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并且对二氧化碳的实际应用有所了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掌握相关反应方程式。

  难点:使学生灵活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

  投影设备,药品,实验仪器等。(事先要估计要同学可能的答案,设计实验)

  教 学 过 程

  步骤

  教 师 的 活 动

  学 生 的 活 动

  子目标

  导入新课

  导入:

  1 、先播放一段 FLASH ,讲述二氧化碳气体的趣闻。 “死狗洞” (上节课结束时,已经讲过这个故事,这次以 FLASH 的形式再讲一遍。)

  2 、让同学通过试着提出可能的解释。

  3 、归结同学的答案,写在黑板的左侧。

  4 、提议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迷。

  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探求新知

  1 、首先取出实现制备好的二氧化碳气体,装在透明的集气瓶中,说这和那个山洞一样的气体。

  2 、让学生根据自己同意的答案,分成小组,按分组情况可零时调整座位。

  3 、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设计出验证实验(课前已经作为作业布置任务,让同学回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其中验证的实验只要求对之前接触和学到过的一些验证方法,从颜色,比重,气味,酸碱性,氧化性,和助燃性等来考虑)。

  4 、按同学的想法,进行实验的演示

  老师进行实验操作,对于某些

  实验辅以用多媒体演示。

  准备比重实验,与水的实验(滴加酸碱指示剂),与石灰水的实验,灭火实验,小白鼠实验等

  5 、要求学生归结实验现象和给出结论。

  6 、老师对同学的回答作出一些必要的修正。

  老师板书:写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物理性质:无色略带酸味气体无毒能溶于水,固态为干冰

  化学性质: 氧化性,酸性氧化物 ,不能燃烧

  7 、要求学生回忆以前接触过的气体,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某种气体:氢气,氧气。

  8 、给出整个揭密的研究过程,以 FLASH 播放,当地的一些地质考察情况,和山洞的剖析图。

  9 、最后,把蒙在试剂瓶标签上的黑纸揭开,向同学展示标签“二氧化碳”,讲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备这种气体。讲到,科学家还要做大量工作,测定此分子中所含的元素和分子量,以后再其中有现代的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红外光谱技术等等,这些将在以后的课程中穿插介绍。

  10 、将黑板上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下面,添上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CaCO 3 +HCl=CO 2 ↑ +CaCl 2 +H 2 O

  CaCO 3 = 3CaO + CO 2 ↑

  CO2+HO2=H2CO3

  CAOH2+C02=CACO3+H20

  1 、学生按自己同意的解释,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2 、学生观察,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点。

  3 、每组派一位同学来讲述自己的实验设想。

  通过小组学习、探究,使学生知道学会观察问题和设计实验,学会正确的判断。

  探求新知

  4 、学生观察实验

  5 、学生把实验现象记录在纸上并进行交流。

  6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选出一名学生汇报交流。

  7 、学生回答以前的学过的气体的性质,经过比较,得出结论:不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气体。

  8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探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 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你还想知道什么?

  思考:

  ( 1 )二氧化碳的灭火是应用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 2 )汽水中的小气泡是什么气体?

  ( 3 )进入久封的地窖,应事先做什么小实验,才能知道下面是否安全?

  3. 希望学生根据今天的内容,自学二氧化碳的应用。

  1. 学生说一说今天学到 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 .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初中化学教案10

  第二册第一节分子

  课题:第一节分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的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想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引入新课:

  通过绪言和第一章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组成结构的研究、在

  初中物理中,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

  基本性质

  讲授新课:

  一、分子、

  实验1 :品红的扩散、

  实验2 :氨分子的扩散、

  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实验3 :酒精和水的混合、

  观察: V酒精+ V水1 V酒精与水混合、解释原因、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说明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

  阅读P27 1--- 3段、

  小结: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也非常小;

  2、分子不停地运动;

  3、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讨论:举出生活中几个事例,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教材P292、

  提问:通过对分子的学习,我们应更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分子

  讨论:分子的概念、 (阅读P26第4段和第5段)、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讨论:分子是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

  二、混合物与纯净物、

  演示实验2 – 2 、铁粉与硫粉混合、用磁铁在混合物上方移动、

  观察现象:磁铁可吸引混合物中的铁、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什么是混合物

  (分子1 )

  1、混合物: P28 、

  举例说明哪是些物质是混合物、

  什么是纯净物举例说明、

  2、纯净物、

  三、用分子的知识解释:

  讨论: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阅读P28第5段、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混合物与纯净物:

  都限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不同分子构成的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四、巩固练习:

  1、简答下列各题:

  (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

  a)、气体易被压缩,固体不易被压缩、

  b)、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

  2、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二氧化锰; (B)、氯酸钾; (C)、氧化镁; (D)、液氧、

  (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

  (B)、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制取氧气的剩系物;

  (C)、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

  (D)、石蜡燃烧后的生成物、

  教学后记:

  本节概念很抽象,需多次打比方,并加强与生活实际的练习、

初中化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及分解反应。

  3.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现有一瓶无色气体,怎样证明这瓶气体是不是氧气?

  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

  引入课题:氧气这么重要,如何制取氧气呢?

  探讨:你知道怎样制取氧气?试想一想要得到大量氧气,可以以什么为原料?

  阅读:P38-39,大量制取氧气要考虑哪些因素?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在过程中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方法能否用于实验室中制取氧气?为什么?

  实验室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较好呢?

  设问:如何挑选原材料?

  实验探究:过氧化氢在什么条件会产生氧气?学生填写表格并汇报:

  实验

  现象

  原因

  1.

  2.

  3.

  讨论:如何使上述实验2检验出氧气?

  通过上述三个实验你认为哪个方法比较适合用于实验室制氧气?为什么?

  设疑: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P35催化剂、催化作用

  提问:怎样将上述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表达出来?试写出文字表达式。

  讲解:高锰酸钾也可通过化学反应制得氧气?

  演示:加热高锰酸钾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板书: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讨论:这三个化学反应是否是化合反应呢?为什么?它们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小结:分解反应类型

  提问:它们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反应类型

  反应物

  生成物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课堂小结:学习完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巩固练习:P40 1 、 2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的是什么药品?其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

  设问:如果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你会用到什么仪器?这些仪器如何组装成装置?

  活动与探究:1.学生观察图2-17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图中使用了哪些仪器?与你的.设计相同吗?

  ⑵. 哪部分是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收集装置?

  ⑶. 在安装装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2.如何实现制取氧气呢?(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⑴. 制取气体的装置如果漏气,会不会影响实验?如何解决?

  ⑵. 加热固体药品,应注意哪些方面?

  ⑶. 结束制取氧气实验时,应怎样操作?

  ⑷. 小结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3.氧气的性质实验

  ⑴.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① 如何使木炭燃烧起来?

  ② 怎样操作才能充分利用集气瓶中的氧气?

  ③ 如何检验生成物?

  ⑵.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① 如何点燃铁丝?

  ② 怎样把握铁丝伸入集气瓶的电动机及速率?

  ③ 为什么集气瓶中行要预留一些水?

  分组合作完成实验:

  课堂小结:学生反思实验的得失?

  作业:完成探究报告 。

  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和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以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以及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关系

  教学重点:

  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1、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正确认识溶解性与溶解度的.表示联系及区别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在饱和溶液的概念中,为什么强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入新课:

  【演示一】 20oC时,把蔗糖、食盐分别一份一份地加入10ml水中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讨 论】 通过粗略的计算,讨论蔗糖与食盐对水的溶解能力

  【提 问】 如果温度不定、溶剂量不同,能否比较他们的溶解能力大小?

  【演示二】 20oC时,配制KNO3饱和溶液时有KNO3固体剩余,然后加热,剩余固体又继续溶解

  【讨 论】 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一定量的溶剂中在不同的温度下,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三】

  1、食盐溶解在水中;

  2、食盐放在煤油中;

  3、植物油放在水中;

  4、植物油放在汽油中

  【讨 论】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总 结】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结合课本P70内容

  讲授新课:

  【板 书】 一、溶解性

  1、定义:

  2、影响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决定性因素)

  ②外界条件

  【过渡】 如何精确地知道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性大小是否需要什么条件和标准?

  【投影】 列表:20oC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质量

  物质 蔗糖 食盐 硝酸钾 小苏打 熟石灰 大理石

  最大质量(g) 203.9 36 31.6 9.6 0.165 0.0013

  【讲解】 以上表格中的数据能精确地表示各物质的溶解性大小

  二、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

  1、表示方法:

  气体溶解度

  2、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由表格得)

  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溶质在100g溶剂

  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来表示。

  ⑴定量表示溶解性大小

  ⑵理解概念:①一定温度(外界条件)

  ②100g溶剂(衡量标准)不指明溶剂时为“水”。

  ③饱和状态:(对溶液的要求)

  ④溶质的质量:(单位:g)

  ⑤这种溶质在溶剂里(适用范围)

  【提问】 ⑶含义:说出20oC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

  引申:20oC时KNO3饱和溶液中:

  m质:m剂:m液 =S:100g:(S+100g)

  =31.6g:100g:131.6g

  ⑷物质溶解性分类:易溶物质:S > 10g

  (室温) 可溶物质:S:1g~10g

  微溶物质:S:0.01g~1g

  难溶物质:S < 0.01g

  巩固:判断投影表格中所属分类

  蔗糖、食盐、硝酸钾、小苏打、熟石灰、大理石

  师生共同分析P72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性表

  ⑸溶解度曲线:

  【板书】 画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或见课本P72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可表示以下几种关系:

  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③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及大小

  分析得出变化规律:

  A、多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KNO3,NaNO3等

  B、少数固体物质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例如:NaCl

  C、极少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例如:Ca(OH)2

  ⑹溶解度与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和联系 溶解度 溶质质量分数

  意义

  表示方法

  计算式

  联系

  3、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⑴定义:某气体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强下,溶解在一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数

  外界条件:温度、压强

  ⑵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气体与溶剂本身的性质

  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压强不变时

  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增大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温度不变时

  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中考点击:

  课堂小结:

  【投影】

  概念

  要点

  决定因素 定 量 影响

  描 述 因素

  习 惯 分 类

  随堂练习:

  教学后记:

初中化学教案13

  以上几类安拆虽然所用的仪器、节制反当的手段各不不异初中化学教案,但它们的根基本理是不异的,考试考试室制取某类气体,选用哪类安拆,次如果从本料特点,反当前提、需要气体的量等几方面考虑,无乐趣的同窗,可以或许选择不合仪器,本人设想一类制取氢气的安拆,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

  本堂课外用本女、分女论分析化学反当,引出化学反当除了量的变化外,还无量的变化。通过设问,转入新的课题研究,使教学形成师生同步。以演示考试考试和学生考试考试架设桥梁,边察看,边思虑,组织学生处置问题,从而过渡到本课的课题──量量守恒定律。又通过提出问题和学生会商,把学问利用于新的情景,让学生加深理解量量守恒定律的寄义。

  [引言]品类无限的元素形成数不清的物量,你们晓得哪类元素形成的物量品类最多吗?那类元素是第六号元素──碳,碳和碳的化合物不只同我们的日常糊口无灭慎密的'联系,并且它们正在国平易近经济外也拥无相当主要的地位。为此本章将进修碳和碳的化合物。

  【教师勾当】采用例如的体例,把碳本女例如成建建用的砖,把金刚石、石墨例如成用砖盖成的建建物,指出两类建外形不合,平稳程度也具无差同,并绘出简单的图形。通过笼统的例如,协帮学心理解金刚褪锾荚拥呐帕胁煌那句话外的环节词语。

  [讲解]正在鼓风处碳和氧气充实反当生成二氧化碳,正在两头层里,二氧化碳和火热的碳反当生成一氧化碳,发生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燃烧发生的。火焰旺时火焰呈红色,碳和氧气反当后间接生成二氧化碳。加新煤后,炉温降低,火焰呈蓝色,碳和氧气反当生成一氧化碳。也就是说,碳和氧气反当无两类情况,教案《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

  本章次如果较为全面、完零地进修碳及其化合物的学问,内容包罗物量的构成、结构、性量、制法、用途和辨别等方面。从进修研究物量的角度看,本章具无典型性;从本章正在全书外的地位看,具无承先启后的做用,拥无主要的地位。

  【投影】会商:1.量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外的根基纪律,也是天然界外的遍及纪律。它认为,物量只能彼此转化,而不能肆意覆灭或创生。可是,当人们正在赞毁蜡烛高尚量量的时候常说:照亮别人倜鹆俗约,那里所说的扑灭本人,可否指物量肆意的覆灭呢?若何注释?

  "↑""↓"号的利用范围:正在反当物外无气态物量加入反当,若是生成物外无气体,则正在气体物量的化学式左边要注"↑"号;正在溶液外进行的化学反当,反当物无难溶性物量加入反当,若是生成物外无固体难溶性物量生成,正在固体物量的化学式左边要注"↓"号。(强调要防行随便乱标)

  [引言]从考试考试可见,铅笔芯的次要成份──石墨取玻璃刀上的金刚石不但长相不合,它们的⑵也不一样,概况上看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类不相关的物量,然而它们的构成元素却是不异的,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单量。

  [讲解]我们晓得结构决定性量,性量不合结构较着不合,它们正在结构上的不合,是因为碳本女陈列的体例不合,就比如用同样的砖块可以或许建建不合气概的建建物。至于碳本女如何陈列形成的就是金刚石,如何陈列就形成石墨将正在此后的进修外再研究。

  【讲述】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在峦瓜拢寤钠逵邢嗤姆肿邮考试考试测得电解时发生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2∶1,可以或许认为水电解时发生的氢气和氧气的分女数目约为2W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58;1。氢和氧的分女都是双本女分女,所以可猜测1个水分女外氢、氧本女个数比也约为2∶1。

  从碳的本女结构可以或许看出,最外层只要4个电女,正在化学反当外既不容难得电女,也不容难掉电女。所以正在凡是情况下,碳的化学性量很不变。把持阿谁性量,可以或许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书写或绘制字画,年深日久都不会褪色。但随灭温度的升高,碳的化学勾当性大大加强。

  初外化学教案[讲述]点燃前,纸筒内是纯净的氢气。拿掉小孔上的纸团,点燃。此时是纯净的氢气正在空气外燃烧。但随灭反当的继续,氢气越来越少,筒内压强降低,空气便进入筒内。此时筒内是氢气和氧气的同化气。因为大量氢气分女和氧气分女接触,反其时正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热。若是是一个广口容器,那么气体冲出容器、发生爆鸣。若是是一个密闭或小口容器,就会发生爆炸。

  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小结】那节课进修了水的构成。水是人类贵重的天然资流,它是维持生物保留、营制协调生态情况必不成少的物量。水能制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既要充实合理把持、开辟和庇护水资流,初中化学教案又要防止果水而惹起的天灾人祸。

初中化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1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 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 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

  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探究目标:

  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出问题:

  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

  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

  收集资料:

  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和结论

  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5ml的过氧化氢溶液。

  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试管口,观察现象。

  2、 在B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B试管口,观察现象。

  3、 在C试管中加入几块沸石(或瓷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C试管口,观察现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

  依据是

  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一瓶氧气。

  1、 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在广口瓶内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通过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2、 收集氧气。

  先将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实验时 (有或没有)气泡冒出

  收集到的氧气是 色 的气体

  判断一瓶氧气已收集满的依据是

  实验时,填加长颈漏斗的优点是

  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的底部必须液封在液面以下的'原因

  当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地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这是因为

  分析归纳: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加入二氧化锰(或沸石),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与反思: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 :

  反应物 ,状态 ,条件 ,

  收集方法 , 。

  知识应用:

  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原因是 。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

  探究目标:

  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 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

  3、 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收集资料:

  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煽,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本文永久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