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论语四则教学设计案例借鉴

分类:教学类 日期:2021-09-03 02:47人气:加载中...


论语四则教学设计案例借鉴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和大家分享相关的论语四则教学设计案例借鉴范本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论语四则教学设计案例借鉴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 ......

论语四则教学设计案例借鉴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和大家分享相关的论语四则教学设计案例借鉴范本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论语四则教学设计案例借鉴
 

  论语四则教学设计案例借鉴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愠、说、罔、殆、信、传、矩、十有五、堪
 
  饭疏食,饮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十二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二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论语四则教学设计案例借鉴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二类生字,会读古文中重点字的字音。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喜欢学习古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与体会。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孔子的资料。
 
  2.收集有关《论语》这部书的资料。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论语大考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立,()而不惑,()而知天命,()而耳顺,()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
 
  你还知道哪些名句?
 
  二、出示曲阜孔子庙的图片,介绍孔子。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代是最动荡也是特色的一个时期。就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在鲁国诞生。他就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三、读文,扫清阅读障碍。
 
  四、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
 
  1.课文翻译:
 
  《论语》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应该开心的两桩事情:“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还有一桩不应该生气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说:“学习能够经常反省,实践不断获得新的收获,内心里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而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一点也不怨恨,这难道不是君子的风度吗?”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2.有关课后“为学”名言的理解: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春秋]孔子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
 
  (学业的精深造旨得之于勤奋,在玩耍与游戏中荒废了。)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战国]荀子
 
  (还没有刻完就不刻了,这样半途而废,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坚持不懈地刻镂,哪怕是坚硬的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句话强调的是坚持不懈。)
 
  五、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论语》中的句子。
 
  板书设计:
 
  《论语》四则[孔子]
 
  《论语》纪录孔子及其弟子语言的语录体散文集。
 
  重点字:说乐愠罔殆
 
  六、课后小结:

  论语四则教学设计案例借鉴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基础知识
 
  患:防患于未然防患未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论语为载体,了解孔子的思想。
 
  2.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3.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
 
  4.教学突破点:
 
  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四、教法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四)学生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美德,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等。
 
  (五)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初中学习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
 
  (六)读课文,理解意思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智慧的体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应该是这个意思。
 
  五、资料索引与精华
 
  1.孔子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本文永久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