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分类:观后感 日期:2021-08-17 03:34人气:加载中...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15篇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一):   在略显粗糙的画面中,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纠结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全片看完后我的感受仅有震撼两字。   《拯救大兵瑞恩》讲述了一个小队被派去拯救一个二等兵瑞恩的故事。这个小队一路上与敌人交战最终全军覆没,换来了瑞恩的生存。影片的前部用了纪录片的手法重现了诺曼底登陆,鲜血、断肢、尸体、炮火,这一切都被赤裸裸的还原。斯皮尔伯格告诉我们,诺曼底登陆并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次大捷,更是残酷.. ......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15篇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一):

  在略显粗糙的画面中,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纠结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全片看完后我的感受仅有震撼两字。

  《拯救大兵瑞恩》讲述了一个小队被派去拯救一个二等兵瑞恩的故事。这个小队一路上与敌人交战最终全军覆没,换来了瑞恩的生存。影片的前部用了纪录片的手法重现了诺曼底登陆,鲜血、断肢、尸体、炮火,这一切都被赤裸裸的还原。斯皮尔伯格告诉我们,诺曼底登陆并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次大捷,更是残酷、残忍、绝望的衍生物。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先祖历经种种战争以换得我们的生存与生活,如今记忆被风沙侵蚀,再提起他们,我们很少会觉得感动。他们成为了历史书上的油墨,成了考试的考点。而更多的牺牲者成为了墓园里每年一次理解吊唁的墓碑,甚至很多的战士一齐组成了一组租统计数字,我们捧着鲜花却不知何处吊唁,历史残忍的把他们慢慢磨成齑粉。我们记住的只是名字,而就像卡尔维诺所说,名字是没有意义的。我明白这一切不可避免,历史终究会尘埃落定,掩盖住当年的热血与爱恨情仇。杨慎早就参破了,他在《临江仙》里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我仍想在历史的缝隙中抓住哪怕一点碎片,在某个时刻突然回忆起它时能付予最忱挚的敬意。

  还有那些战争,内战就不需要提起了,二战、抗日战争,这些战争究竟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战争就是战争,任何冠之以“崇高、伟大”的字眼的行为都是对人性的漠视。我从来不认为平津、辽沈等战役是伟大的,因为我们屠杀的是同胞,我甚至不认为抗日战争是伟大的,伟大的是中华民族,不是战争本身。想来战争离我们很远了,我们在温室里呆久了不免会忘记战争的真面目。无数的尸体、枪林弹雨、怒吼、哭泣、绝望……战争才不是电脑游戏,也不是统计数字。看看那些老兵,很多人一辈子活在战争的阴影中难以自拔。“军人的天职是服从”,这是因为在看不到期望的战斗下,所有思考都会让人崩溃,仅有服从使人有继续战斗的勇气。对于战争,无论如何,理性的祭奠死者,带着“温情和敬意”看待它们。我突然想起了以往看到的一篇报道:一位知识分子呼吁以后说“南京大屠杀死者纪念馆”而不是“大屠杀纪念馆”,因为屠杀永远无需纪念。

  这部电影有一个每个观影者都无法避开的问题:用一个小队来换一个瑞恩值得吗中西方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恐怕是不一样的。西方关怀每一个个人,认为为了避免损失更多的生命而放弃一个生命的行为是不人道的,而我们更关注全局,强调理性,争取把伤亡减到最小。奇怪的是,西方恰恰是以理性著称的,而中国文化偏于感性。

  我想我们不能直接的断定中国人不讲人道。我们向来崇尚团体主义,为了团体利益能够牺牲个人利益是我们一向遵循的准则。所以应对一个生命与多个生命的权衡时,我们自然而然的会选择牺牲那一个生命。我们始终被困于团体主义的泥潭。这种团体主义带来的是对个体的相对漠视,时间久了,我们变得畏畏缩缩,甚至在团体面前无视他人的痛苦,最终无视自我的痛苦,那时也许就是《1984》预言的场景之一。然而这种团体主义或多或少的帮忙了中华民族一路生存下来。西方则更崇尚个体利益,不放弃每一个个体。这种观念自有其缺陷,然而从人之常情来说,它更容易博得百姓的肯定。我们保守、瞻前顾后,安全却疲累,西方人开放、专注个体,却无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也许这么说不对,因为生命无法用利益来衡量,也不能用数字衡量,如果为了避免可能的更大伤亡而放弃一个生命,我不敢苟同这种行为。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二):

  究竟是战争磨灭了人性,还是人性在战争中愈发显得熠熠生辉?《拯救大兵瑞恩》给出了答案。

  电影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因珍珠港被袭所以加入了反法西斯的行列。战争极为惨烈,血流成河,德军装备极其精良,但在各国的猛烈攻击下,德国势力渐渐被击退,联军离柏林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大兵瑞恩就是一名美军101师506团E连的二等伞兵,但不幸的是,他们被错投到了敌腹——德军后方重地,十分危险,更不幸的是,他的三个哥哥也都在战役中牺牲,他是母亲的唯一依靠,却同样杳无音讯,所以,美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下令,派出一支搜救小队,找出瑞恩,把他带回家。

  乍一看,这个命令完全就是胡闹,就算是为了一个母亲,也不能让搜救小队搭上性命去救一个人,并且,美军士兵有多少,找出一个士兵简直如同大海捞针,更何况这个士兵深入敌腹谁去救,又有谁愿意去送命呢?可是如果站在母亲的角度去研究,却又不禁多了一份怜悯,而这个命令又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独子无需参军,并且,已经有过家庭因战争而失去了所有的孩子,那么这个命令也就合情合理,但关键是,去救瑞恩的任务应当派给谁呢?

  这个任务被派给了米勒上尉,米勒上尉带着霍瓦特中士、莱宾、梅利西、杰克森、卡帕佐、军医韦德和翻译官厄本出发了。

  但显然,这个任务对于搜救小队的每个人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只是一件不得不去做的苦差而已,仅有医生韦德例外,他明白生命的宝贵。

  而灾难很快就降临了,卡帕佐阵亡,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被德军狙击手射中,又在中弹后不断说话耗费体力,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死亡。卡帕佐的死让搜救小队出现了动乱和分歧,抱怨声越来越大,倒霉的是,还遇到了一个同名同姓的瑞恩,但并不是他们要找的那个爱阿华州的詹姆斯法兰西斯瑞恩。能够想得到,搜救队员的心境,他们本来就心不甘情不愿,在失去了队友却只找到一个同名同姓的胆小鬼,不能不说他们没有愤懑。

  之后,好不容易打听到了瑞恩的消息,却又遭遇了韦德医生阵亡的惨痛,但根据军法,却又不得不把射杀韦德医生的德国兵放掉,因为他已经投降做了俘虏。搜救小队面临着解散的危机,因为众人已经不在愿意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二等兵再眼睁睁看着战友死去。

  就在小队分崩离析之时,米勒上尉说他原先是一个英文教师,但此刻已经没有人能够认出他是一位教师了,教师育人,军人杀人,每杀一个人,他就离家越远,他并不喜欢打仗,他期望这次任务结束后,自我就能回到家中,不需要再让自我的双手沾满鲜血。

  小队重新上路,但他们的心境已经变了,为了回家,他们不再抱怨了。

  踏破草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无意之间,他们就与瑞恩相遇了,瑞恩并不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反而是个汉子,更出人意料的是,瑞恩坚决不当逃兵,不抛弃战友,唯独自我回家。

  一个大难题摆在了搜救小队的面前,已经找到了瑞恩,要么留下,要么回去。

  在战争中,应当优先研究生命,但如果留下守桥,很难相信他们能很好的活着,所以应当选择回去,但搜救小队选择的是留下,那么这又是出于什么呢?没错,选择了人性,不再是一个战争机器,为了完成任务而活着,不仅仅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甚至,他们不再执着于回家,执着于那个守望着的母亲,而是留下来,为什么?因为在残酷的战争中,有一种感情叫做战友情谊,有一种心境叫做为了拥有一段真正值得纪念的生命与回忆的选择。

  最终的战斗是十分残酷的,靠着有限的并不十分精良的装备对战德军的虎氏坦克和22毫米机枪还有步多于自我几倍的步兵,虽然定下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但还是被强行突破,到最终竟连炸桥都做不到了。尽管如此,在战斗中依然想着战友,杰克森看到了坦克的炮筒瞄向了这边,不是先保护自我,而是大叫让旁边的人伏下……超越死亡的是什么东西,是人类的情感,米勒上尉最终也不在想着回家,而是拿着一把手枪朝着坦克开枪——每一枪,都是一份普通的人类的心境,不喜欢战争,期望拥有一份回忆,与战友之间的情感……

  轰——的一声,坦克在米勒上尉的眼前爆炸了,援军最终到达了,,空军粉碎了德军的坦克与阵形。

  八个人,最终只活下来了两个——莱宾和厄本,其实,之所以是他们活下来也是有原因的吧,不是男一号米勒,而是他们,因为莱宾当时是抱怨最凶的一个,当他应对死去的战友,会想些什么呢?厄本,正是因为厄本的懦弱,梅利西才会死掉,就算他最终射杀了那个忘恩负义的德国士兵,他也会抱着深深的愧疚活一辈子,他真的能够背负得起生命吗?瑞恩其实也在无形中被禁锢了,背负着为救他而死的人的生命。

  然而,为什么会有人丧生,有人需要为了别人的生命背负一切?这都是战争的罪过,那么,德国士兵有错吗?他们为什么要被仇视呢?这样的故事不一样样也会发生在德国吗?有错的是希特勒,是战争。

  回到开头提到的问题,是战争磨灭了人性,还是人性在战争中愈发熠熠生辉?战争是残酷的,死亡如影随形,战争夺走了生命,但绝不可能抹灭人性,不管你是个军人还是个普通人(基度兹),在战争中,人性依然散发着光彩,那么,到底是什么磨灭了人性——答案是人的内心,人性不能被磨灭,只能被自我所摒弃。

  所以,拯救难道只是瑞恩一个人么?拯救的真的只是生命吗?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三):[由Www.YiZhiPu.Com整理]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片,一向以来我都很少看战争片,因为总有那么几个片断,太残酷、太血腥,使人无法直视。所以,久而久之遇到这种画面总是会下意识的把头别开,可是这部影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电影开头就是,老瑞恩带着自我的家人来到米勒上校的坟前,向他的灵魂祈祷。自从俄马哈抢滩成功后,总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牺牲的消息,便下令让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他们几个都慢慢的走向死亡,可是经过艰苦的努力,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找到了瑞恩。可是,让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没有立刻走开,而是他们决定和瑞恩留下来共同守卫桥,可是最终米勒上校还是死了,可是临死前还不忘叮嘱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战争永远是最残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无辜的牵连。在烛光下,当几个大汉露出他们的柔情的一面时,我忽然发现,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我的家室、自我的生活;他们也会聊八卦、开玩笑,他们谈论的事情和我们平常谈论得是那么相似。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而只是为了某些人的野心,却让大批大批的无辜者牵扯进来一齐受害。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战争不光是政治的延续,它也会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不一样的记忆,有的惊栗,有的惨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给人们带来最多的是难过。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四):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述二战时期的影片,讲述了盟军一只八人小分队潜入德军后方,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成功找到并带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还给他那已失去四个儿子中三个的母亲的故事。其导演斯蒂文第56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第7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录音、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奖。

  影片给我以极大的震撼,影片的第一幕是描述诺曼底登陆的场景,战争的残酷性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历史记载诺曼底登陆中盟军伤亡2876000人,德军伤亡138000人,是二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导演无疑为屏幕前的观众们制造了与电影资料极为相符的情境,战争是惨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时显得如此脆弱,枪林弹雨穿透头盔、撕裂身体;士兵在滩头上寻找自我的残肢断臂;一声炸响过后,米勒拖着的伤员只剩半截……这次战役同时暴露了人性的软弱与坚强,应对德军铁桶般的封锁,美军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最终攻占了诺曼底。该片中战争的惨烈与美军的战斗意志交相呼应,约翰·米勒上尉领导其连队率先攻入了敌军内部成为了反攻的转折点。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队刚刚在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的惨烈激战,伤亡很大。

  登陆的胜利将镜头切换到美军后方对阵亡家属的安抚工作上,从激烈的战场转到平静的后方,由动到静,徒增了悲痛色彩。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四个儿子全部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在得知其中的三名儿子全部阵亡后该消息之后,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异常小分队,将她仅存的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该拯救小组的任务就落在了刚刚完成登陆任务的约翰·米勒上尉身上,此时米勒已经顾不上闲暇歇息,而必须组建一支小队即刻出发开始拯救任务,他匆匆地挑选了几位身边较为优秀的士兵,然后又临时从别的部队征召了几名专业兵种,在别的部队还在原地休整的时候,米勒的八人小队又开始踏上长驱直入敌方占领地带,在茫茫未知的广阔地域中寻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

  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各种困难和危险相继扑面而来,他们逐渐开始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性:为什么这一个士兵,就值得让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条命为何比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在困惑中他们选择了坚守,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句话在该片中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他们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应对着随时可能扑上来的敌人,应对着一个又一个倒下的战友,应对着一次又一次人性的抉择,他们最终懂得了这次任务的意义所在,他们不仅仅在拯救瑞恩,而是在拯救他们自我,是对这场战争的拯救,是对人类人性的拯救!

  经历过千难万险之后,小分队最终在某处激战正酣的地带找到了这名士兵瑞恩,然而抱有强烈意志与职责感的瑞恩并不愿意与米勒一齐离开战场.。米勒上尉及其战友也充分认识到了拯救瑞恩这项任务的意义决定留下来与瑞恩一齐守住这座桥!最终米勒和他的战友都牺牲了,可是瑞恩活下来了。他们的任务完成了……米勒上尉在临死前对瑞恩说“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一句普通的嘱托便,一句很平实的语言,一种崇高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却跃然在心中。可是为了一个人的生命牺牲八个人的性命,这种牺牲的代价是否值得米勒上尉的话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八位战士用自我的生命诠释给世人人性的光辉!

  碟片已经播放完。可是我的心境许久不能平静。米勒上尉最终说的话一向在我耳边回响,他的身影也越发令我肃然起敬。这是一次光荣的任务!在人性泯灭的屠杀中,在惨绝人寰的战争中,拯救大兵瑞恩带给了人类期望!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五):

  "你快走吧!你的母亲正在家里等着你!你的三位哥哥已壮烈牺牲了......那里交给我们吧."

  幽冷的空气凝固了.

  瑞恩沉默了,抽搐的心在滴血:"不!"

  他坚决说道:"我的兄弟没有离开!我要和他们一齐浴血奋战!"

  漫天黄沙飞舞,兵戈铁马驰骋战场.

  风轻轻划过我的脸,穿过万水千山,我仿佛就来到了激烈的战场:灰蒙蒙的天空下,勇敢的九位战士裸露着流着鲜血的坚实臂膀,激昂地拿着血红的刀子向敌人刺去,高举正义之枪向着敌人扫射,直到仇敌纷纷倒在血红的沙地上......

  经过了战火的洗礼,我对生命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感悟.

  生命诚可贵,和平价更高.战争是不幸的,但无数革命先烈用自我无价的生命换来的今日的和平,代价真高!!

  奉献是最美的花儿.伟大的生命是因奉献而闪烁人性的光辉,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是你们用自我的胸膛筑成坚固的城墙,是你们用自我高尚的灵魂浇育了奉献的花儿,浸越历史的长河,绽放在正义的天空!

  也许当时,离别就是悄悄的笙箫.瑞恩活下来了!但,那八名士兵却全部壮烈牺牲了!混乱的战场上响起了胜利的号角,仿佛是给躺在血泊里静静沉睡的站士们,奏起最终的悲亢骊歌---"安息吧!安息吧!......"

  时光能够流逝,岁月能够漂浮.但人性伟大的光辉却能流芳百世.

  渺小的我就像是亘古战场上的一粒黄沙,和你们一同战斗,为你们自豪,为你们祝福.

  轻轻地,我走了.

  带上永恒的花香和一滴感激的泪!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六):

  《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主要是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时,米勒上尉率领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寻找空降部队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个哥哥都已相继阵亡。美国军区参谋长马歇尔将军怕这颗独苗再出意外,使悲痛的母亲绝望,于是做出不惜一切代价将这唯一的儿子送还母亲身边的决定。8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一个不知生死的人,投入大海捞针的搜救行动,迎接他们的将是战火的洗礼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战争中受到考验,在牺牲了两位士兵之后,有人宁愿坐牢也不愿参加这项任务,但米勒上尉的故事感动了大家,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辛的寻找,最终完成了任务。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终止,他们反而投入了更加激烈的战斗,只为保家卫国,反抗法西斯主义,拯救千千万万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但在敌人的强烈攻击下,寡不敌众,大部分人壮烈牺牲,米勒上尉是其中之一。瑞恩,这个八条命换来的年轻士兵,当他得知所有兄弟都为国捐躯时,他没有立刻转移撤退以保全自我,而是留下来和这群热血男儿共同作战。这是一种高于生命的职责。他无法扭转什么,他活下来所能做的,是在以后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提醒自我好好

  的活着,活的有意义,不单为自我,还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个忠魂,这是贯穿他一生的动力。

  《拯救大兵瑞恩》这部伟大的战争片,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们内心人性的挖掘,战争使士兵所遭受的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我们都应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没有战争就没有伤害,世界需要和平,人类需要和平。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七):

  有些电影只配充当茶余饭后的消遣,有些电影则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拯救大兵瑞恩》无疑属于后者。

  一

  战争总使人联想到史诗,史诗十有八九会描述战争。

  二战是人类历史到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首宏大史诗,而诺曼底登陆,则是这诗章中堪可与《伊利亚特》相比肩的段落。

  对这一段落人们有理由念念不忘,透过它我们还能触摸到往日炽烈的气息,藉以使浸淫于安宁中麻木许久的神经恢复激烈的搏动。但那千帆竞进、万炮齐鸣的恢宏场面毕竟没有太大意义,毕竟震慑人心的永远是阿喀琉斯和帕里斯们而非特洛伊木马或是战船。

  电影被选择重现史诗是明智之举,只是终成史诗的又有几部?

  作为“二战片质量保证”的斯皮尔伯格导演显然深谙其中玄机。所以他老人家虽然大把大把银子烧着,一茬一茬特技使着,一片一片血浆泼着,在电影最该出彩的地方丝毫没落窠臼。全片169分钟跨度虽大,但他没浪费一分一秒,抓住时机,三两个镜头换位,几句活灵活现的对白,一个不经意间的手势,一曲经典的战争绝唱一气呵成。观影中,心绪先是从肃穆的诺曼底美军公墓陡然转到人间地狱--奥马哈滩头,经历一番痛苦煎熬后降临画一般的诺曼底小镇和原野,几多生死流转好不容易定格在瑞梅尔的废墟中,灵魂得到升华瞬间再重回故地。故事结束时就仿佛战争结束,如释重负却又有一丝难言的怅惘,不合实际的念头不复存在,“一个和八个”的命运传奇却常驻心间。抓住了人心并让人无暇打哈欠的电影绝不多见,无怪乎有人说《拯救大兵瑞恩》后除了斯皮尔伯格自我无人再敢拍二战,诚哉斯言!

  只因战争乃是人的战争,战争电影也是人的电影。大师读懂了这一点,所以他的电影是活的史诗;庸才没明白过来,于是就只能套在“摇晃机位”和“武器装备”上瞎打转。

  二

  “为什么要让我们八个人去救一个人呢?”

  这便是《拯救大兵瑞恩》中八人小组面临的抉择。置身于瞬间万千生命消逝的战场,他们却要冒生命危险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脱离危险。

  生活中类似这般普罗米修斯式的死劫比比皆是,战争就是绝佳的例证。它甚至总是忠心耿耿地伴随着人类的所有成就与辉煌,然后一丝不苟地把它们化为灰烬。荒谬之处就在于,为了剪除这人世间的一大荒谬,我们必须要打着“和平”和“人性”的旗号来继续荒谬。这似乎有了一点宿命的味道。

  执著于这荒谬自然徒劳,要紧的是我们看到,普罗米修斯们始终拒绝选择逃避对荒谬的挑战。一切无妨是杯具,但只要那大写的“人”字不动摇,历尽恒河沙数的劫难也不会失去那份纯真的坦然和期望。更何况,生命与生命之间不负职责的价值比较毫无意义,生命的本能也不会给予人们权衡利弊的时间。

  “瑞恩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

  “我们的任务是赢得战争!”

  “找到他,把他带回来。”

  明白“八个救一个”才是我们人生的真谛,不必要的疑惑就会少很多。

  三

  在这部电影里,“母亲”是决不能回避的命题,这也是战争不可能回避得了的命题。

  这两个字不需要再用多少语言增添分量了,森森“无定河边骨”对此最有发言权。

  八人小组寻找瑞恩并和他并肩战斗,瑞恩拒绝回到坚持履行职责,谁敢说没有母亲的呼唤在默默支持?

  奥马哈滩头,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年轻士兵,凄惨地呼喊着母亲。

  瑞恩的母亲打开家门,发现自我的三个儿子躺在阵亡通知书上时肝肠寸断,倒地不起。

  田野行进,军医韦德不无感伤地念叨着:“想想那个倒霉蛋的老娘吧!”

  还是韦德,在雷达站饮弹泣血,弥留之际的话语真切地让人不忍卒闻:“妈妈,妈妈,带我回家……”

  人们其实从未长大。在母亲面前,我们的“成熟”、“豁达”或是“知性”统统烟消云散。

  惭愧的是,我们对待母亲的温暖就像对待自我的名字,平时不易想起,提到时才恍然惊觉。

  幸好,我们和瑞恩他们感知的那种苦难之间还隔着一层幔帐,在幔帐未被捅破之前我们有足够的时间。

  四

  相信男人都能够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自我的影子。

  当然期望自我能是米勒上尉,训练有素,操守坚定,充满大爱,最让人歆羡的是他牺牲时居然都拥有安详镇定的表情,恍若天神。

  霍瓦斯中士也不赖。身经百战,爱兵如子,话语不多但句句分量十足,是士兵最佳的后援和精神支柱。死时居然还不忘幽上一默:“我刚把肚子里的气儿放了。”

  狙击手杰克森相当令人不舍。吻一吻十字架,上帝借来称颂一番,扳机一扣血光一闪。八人中数他杀人最准最狠,睡觉时却比谁都香。虽说是“仗剑之人必死于剑下”,无奈“主在我心中,任谁也没辙。”

  或者憨厚的壮汉卡帕佐,倔强的犹太人梅利士,不听话的瑞比……哪怕是瑞恩也行,士兵楷模,克尽职守,还有一个怡享天年的结局。

  可是最终得承认,除了翻译厄本,我不太可能会是其他人。

  像他一样懂一点外语滥竽充数,像他一样手无缚鸡之力,像他一样精神紧张放不开,像他一样梦想主义还幼稚可笑。他似乎一无是处,对敌人心慈手软,紧要关头还不争气“尿”了一把,直接造成了梅利士被万恶的党卫军活活捅死。我甚至不敢肯定如果换了是我,最终会否有一枪干掉“轮船威利”的勇气。可是这才应当是我,抱着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一样的英雄幻梦,骨子里只是一点叶公好龙的穷酸罢了。厄本的妇人之仁,才是我最能够依靠的财富,微不足道却温暖纯真,最是靠谱。

  想当英雄的男人,该看一看《拯救大兵瑞恩》,英雄本就不是人当的。爱慕英雄的女人,也请看看这部电影,英雄就该和战争一样让你走开。

  犹记得瑞梅尔残破的桥头,霍瓦斯中士应对着米勒上尉,柔和的眼神融化在夕阳的余晖里:“有一天我们回首往事,会觉得拯救大兵瑞恩是我们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完成的一件杰作。”

  不知怎的,想起了希罗多德的《历史》中那句“享了人该享的福,吃了人该受的苦。”

  也许这会是我们在这个精神空虚的年代里最值得骄傲的光荣?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八):

  对母亲来说,孩子是生命的延续,甚至是活下去的期望,士兵为国捐躯,似乎是很平常的事,但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最疼爱他们的我是母亲,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口中才会不停的叫着“妈妈”“每死一个人,就等于救了一个甚至一百个人”用鲜血换来和平,用死去换来活着,这也许也男主与自我内心的痛苦所做的斗争。

  人是一个群体,人与人之间不停地在建立联系,在士兵这群人中,大家总是在一齐应对死亡,他们之间的联系会很紧密,战友的死,带来的痛苦是不可言喻的?每一次作战胜利,对士兵来说,最大的胜利也许是活下来的幸运。

  拯救瑞恩是上级下达的任务,服从任务是士兵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守则,可是士兵也是人,也拥有七情六欲,男主在中枪后,拿着手枪向那坚不可摧的坦克不停的开枪,是作为一个战士的使命,但更多的也许是对战争的仇恨,失去战友的心痛。

  到底该不该救瑞恩,也许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用八个人的生命换另一个活着,不值得,但一个母亲已经失去三个孩子,每个人都能理解那是怎样的痛苦,并且这是社会道德所认同的,没办法,两者必选其一,当然得选母亲这边,大家都不明白瑞恩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上级下达命令,下级执行任务,因任务而死是士兵的光荣,不论他们是否想要这光荣。

  上级的任务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执行任务的计划,死去的人,不能抱怨,不能诉说,不能流泪,但他们的故事被瑞恩记在心里,自责,内疚,感激将伴随他的整个人生,为了“不要辜负我们”而努力地活好,被铭记,也许就是活着的另一种形式。

  那个被放过俘虏仍旧杀戮不断,为什么他如此的怕死,却又那样的伤害他人,他放过了为他求过情的少年,证明了他也是有人性的吗?他也是一个士兵,为了活着而活着,按战争的要求杀敌,为了自我的正确放走敌人,最终的死也是被放走人所杀——那个懦弱的少年。

  因为这个少年的害怕,损失惨重,只是送子弹都不敢,一边一自我为耻,一边害怕地站不起来,他捧着珍贵的子弹像捧着所有人的生命,又无能为力的泪流满面。他明白他求过情的俘虏杀了自我的队友,却更加地自责无能,直到亲眼看见自我放过的人向队长开枪,情绪积累到定点,最终才会在俘虏队伍里打死了他。

  当瑞恩拒绝回家,的确展现了他坚定的意志,和之前找错的那个哭着要回家的人构成比较,但千里迢迢赶来的战士们,就完不成任务,对不起已死去的同伴,但瑞恩的坚持让他们无可奈何,站前的笑声看起来乐达,却被不着边际的伤感覆盖,多少悲痛愤恨都一笑了之。

  神枪手每次开枪前都会祷告耶稣,并亲吻项链上的十字架,来祈求保佑和加强信心、勇气,他从没有完全地相信自我必须能够打中,而是将期望交给天神,自我才能笃定的开枪,所以才从不骄傲自负,也没有被作为一个枪手的压力压倒,十字架是受尽苦难的耶稣的象征,耶稣为人类偿还苦债,来祈祷人们幸福。

  士兵用自我的生命换来更多人的幸福平安,就像耶稣一样,保护着其他人。墓地里一排排洁白的十字架,诉说着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士兵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每个高洁的十字架下,都安眠着一个曾与苦难抗争到底的英雄的灵魂。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九):

  和身边的大多数朋友不太一样,我不太喜欢战争题材的电影。说的直接点,以前基本上对此不太感冒。经常搞不懂为什么一提起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他们总会兴趣倍增滔滔不绝。

  这部影片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也是从它开始,我慢慢的懂得了从战争片中发掘人性。

  最初吸引我去看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称赞的口碑,虽然它与9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却赢得无论影评人还是观众的一致好评,二战老兵看完本片后称之为有史以来最真实和震撼的反映二战的影片。

  于是,怀着高山仰止的心境,开始了这一次特殊的观影历程。

  当影片结束时,我的胸口添堵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厚实。这不仅仅是看过一部好片的充实和快感,中间夹杂着思考,震撼,余音绕梁,发人深省。

  曾听人说过在战争中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最内在的人性。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大难临头各自飞。想想确实是这样。习惯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们早已经体会不到战争时期的那种恐慌和危机感,自然也不会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战争状态中人性的善恶。

  可是,当它赤裸裸的以一种触目惊心的直观方式呈此刻你眼前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去应对呢

  还好,斯皮尔伯格始终是一个怀着童心的老男孩,一个能拍出《ET》这么温情的童话的人不可能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的,即使作为犹太人的他的那部惊世的《辛德勒的名单》讲的仍然是一个人的救赎,结局仍然给人以期望,即便是那个内心挣扎的纳粹军官最终还是放走了他喜欢但却极力抗拒的犹太女佣。所以,怀揣着天真的他能够还原战争的惨烈,能够刻画战争中种种人性,但他永远不会像库布里克那样对世界的刻画绝望得让你不敢直视。他始终会在激烈的焦灼和痛苦的抉择后给你以期望,让你对人生有所感激,让你对生命有所珍惜。

  正如这部影片的主题,八个人去救一个人,这样的事在真正的战场上可能不会发生。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去执行,为的是不让一个年老体衰的母亲经历所有的儿子都丧命于战争的噩耗。这种饱含人性的虚构其实早以打动人们的内心,让我们不会再去过多的苛求它是否贴合历史等林林总总的问题。这便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化有形为无形,变虚幻为真实。

  我不想在对开头的20分钟的震撼的诺曼底登陆的枪林弹雨做过多的描述了。大家已经做过太多的褒奖和评述,并且我明白,无论我用什么样的文字努力去还原,较之斯皮尔伯格的镜头语言来说,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还记得米勒中尉刚到岸上时候的那一怔和那一个片刻的周围的死寂无声,摇晃的眩晕的他的眼神环顾着四周惨烈情景。已经不能用惊愕来描述了,脑海中可能是一片空白――无法理解!!前一刻的还在平静中的他们此时竟然来到了地狱!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场景,因为在那时我第一次把自我置身于战场上去身临其境的感觉周围的血肉横飞。开头的这场登陆戏让我想起了《盗火线》里的那场警匪对峙,同样的真实迅速把观众拉入其中的氛围。紧迫的节奏感染了所有的人。

  看过本片的人可能会更多的关注那个百发百中的狙击手和他每次出击前的那个招牌性的动作:亲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确实很让人神往,可这是斯氏对战争的神话描述,对战争传奇的放大,所以他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人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来改变战争结果的。

  还记得最先牺牲的那个士兵吗?为了救一个毫不相识的小女孩而中枪身亡,而在之前他丝毫都没有研究过值不值得的问题,在他看来,这可能近乎一种本能,善意的本能,即使代价是生命。

  还记得他们放走的那个德国人吗?最终反过来被他所杀时那种凄迷的眼神到底想说什么呢?这就是战争,没有所谓的仁慈吗?

  恐怕人人都会在那个士兵躲在楼梯上害怕的哭泣,而他的战友已经快被敌人杀死的时候而近乎愤怒了吧!再我们眼里,他懦弱的近乎无耻,在他自我看来,他可能也会痛恨自我吧,因为直到这样的危难时刻,我们和他自我,才同时如此清晰的通彻了他的内心。

  这便是战争了,有卑鄙也有崇高,有懦弱也有果敢,强烈的比较才能更深刻的彰显人性。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那些平日里隐藏在安逸之下的最深层的东西,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应对战争之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是一个很让你恐惧的问题,因为有时候我会发现自我竟然会感到底气不足!

  瑞恩,这个八条命换来的年轻士兵,并没有令我们感到失望。正义勇敢的他的内心也在经历着痛苦和挣扎。不单单是失去兄弟的痛苦,还有对为了救他回去而牺牲的几个士兵的愧疚和感激。他无法去扭转什么,因为大家已经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不计任何代价。他所做的,不是立刻转移撤退以保全自我,而是留下来和这群热血男儿共同作战。这不是鲁莽,而是一种高于生命的职责。他所能做的,是在以后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提醒自我好好的活着,活的有意义,不单为自我,还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个忠魂。这将是贯穿他一生的动力。直到他头发花白的时候,仍然会为这些动力和自我的坚持激动的热泪盈眶。

  最终,当米勒中尉无力的躺在那,一枪一枪的射向敌人的坦克的时候,我从他即将熄灭的眼睛里,甚至看不到一丝的绝望。直到最终的一刻他都在坚持,这种坚持往往能创造奇迹。

  轰隆震天的坦克爆炸声和上空呼啸而过的飞机,是一个昭示期望的开始。

  其实奇迹不光是电影中才有的神话,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里告诉我们的一样: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了期望。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奇迹了。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十):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片,一向我都很少看战争片,在某个程度上是因为不能理解那血腥的战争场面,而这一部战争片,它使我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这部影片主要是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时,米勒上尉率领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寻找空降部队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个哥哥都已相继阵亡。马歇尔将军怕这颗独苗再出意外,使悲痛的母亲绝望,于是做出不惜一切代价将这唯一的儿子送还母亲身边的决定。8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一个不知生死的人,迎接他们的将是战火的洗礼和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战争中受到考验……

  “一只颤抖的手、一句临终时的遗言、一个用六个士兵拯救的生命......”这三个情结构了火爆的美国进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全部主题。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的一个主角,那就是米勒上尉。那一只颤抖的手,在影片中用了四个特写的镜头来表现这只手。米勒上尉最初是中学教师,战争的不断升级和扩大改变了他原有的平静生活。戎马倥偬,硝烟弥漫,使他的身体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战争的烙印,这种伤痛本身就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看完影片我们依然无法得悉他的手是如何负的伤。可是总是在战争场面就要一触即发之前,导演都有意地让这只手出现我们的眼帘中。影片中这一只颤抖的手不是说米勒上尉在战争前的心理恐惧,而无非是要说明战争给人留下的无法抹灭的苦痛的记忆。

  从这一只颤抖的手,我们能够看到,战争不光是政治的延续,它会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不一样的记忆,或惊栗,或惨烈,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给人们带来最多的是伤痛。

  在战场中找一名士兵,那简直比大海捞针还更难,那不仅仅只是漫无边际的找寻,还时时刻刻面临的是生命的危险。然而士兵的使命感和战争的需要驱使着米勒为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我的性命,用一把小手枪在做着实际上是无谓的抵抗的时候,他仍然想起了自我的任务是把最小的瑞恩从战争中拯救出来,能够安全地回到母亲的身边。所以,当生命即将离去,他哽咽着在瑞恩的耳边说道:不要辜负了大家的期望,必须要活下去。这句临终的遗言,不仅仅影响着瑞恩的一生:“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而我们的观众也会因为这句话而更加激起内心对法西斯发动这场战争的仇恨,所以在剧中瑞恩是必须要活着回到母亲身边。

  “生命诚可贵”而在战场上,那一张张长长的死亡名单,是那么轻易地从报音员的口中读出。“用六条生命去拯救一条生命”,这样的生命价值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深思。在影片中,分队的一些成员的想法也是能够让人理解和同情的,“为什么用我们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难道我们没有母亲,没有兄弟姐妹?我们不是一样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凭什么他就有这个特权?”这样的生命价值观也仅有在战争中才可能出现。战争是无情的,在战争中这样的情形又何止瑞恩一人呢?可导演的刻意,无非的意图是:珍惜生命和帮忙他人。在影片中,拯救队员因为帮忙瑞恩而明白家庭的温暖和生命的可贵,而瑞恩因为米勒上尉和拯救队而感悟用自我的生命去保护、照顾更多需要拯救和帮忙人们。爆发战争对于每个人是不能选择和左右的,但帮忙他人是自我能够选择和作决定的。

  《拯救大兵瑞恩》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憾除了是故事的情节和所要表现的荡气回肠的情感外,还有一点就是视觉的冲击。影片重现了5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血流成河的镜头,让人触目惊心,那感觉中还带有一种惶恐。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

  《拯救大兵瑞恩》这一部伟大的战争片,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们内心人性的挖掘。战争使士兵所遭受的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给他们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在影片的强烈音响效果中,我们观众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样真实,一样惨烈,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深思。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十一):

  周末,我看了一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

  爸爸说这是一部十分经典的战争篇,它大致讲了::瑞恩在草地上见到了自我恩人(也就是一位烈士)的陵墓,突然想起了当年的那场战役……快要到岸上了,敌军的机枪开扫了,血流成河。不久后,用许多战士的生命换来了沙头摊。攻入沙头滩后,上级派来了一支小部队专门寻找瑞恩的下落。经过很长时间,历经千辛万苦,他们最终找到了瑞恩。此时瑞恩正扛着火箭筒炮轰敌军的运兵装甲车,找到瑞恩后,大家来到桥头准备瑞恩的最终一战。寻找瑞恩小队的队长是为了自我的爱人才不放弃这一场战争的,值得让人敬佩。队长为了不让瑞恩受伤,自我牺牲了,瑞恩成功回到了家乡。

  我想到自我打羽毛球。虽然我十分喜欢羽毛球,可是一累就不想继续了,而队长却为自我喜欢的不顾一切,真是值得敬佩。

  为什么队长能为自我喜欢的不顾一切,而我却不能?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十二):

  在距离这天这个和谐安定的社会六十年前,这个世界在法西斯这个战争狂人的误导下,充满了硝烟,完全没有和平。六十年转眼就过去,二战也早就结束了,有一位有心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将它其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用电影这个形式记录了下来,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电影开头就是,老瑞恩带着自我的家人来到米勒上校的坟前,向他的灵魂祈祷。自从俄马哈抢滩成功后,总部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牺牲的消息,便下令让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半途中,他们几个一个个地走向死亡,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找到了瑞恩。可是,米勒一行人没有立刻走开,他们决定和瑞恩留下来守卫桥,最终米勒上校还是死了,死前还叮嘱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这部电影十分令人感动,每一个细节,不论是这些战士不惜自我生命去完成任务,还是拯救自我的队友,这种精神无处不感动着我们。瑞恩在这部电影中其实就是一个期望,一个目标,是米勒一行人收到的命令,他们对总部来的命令没有丝毫的懈怠,即使是与死神应对面,还是要完成任务。这种精神也是仅有军人才有的。早在军训的时候,教官就说过了,走路的时候不喊停,即使前面就是墙也要走下去。

  法西斯是凶恶的,是残酷的,可是即使恶势力在强大,永远是不会战胜正义的,因为他们长官与战士是没有感情的,像盟军的米勒上校就像爱自我的亲人一样地去爱自我的士兵,这种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此刻的生活虽然是没有硝烟的平静的,可是二战依然给我们了许多的启示,《拯救大兵瑞恩》同样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像爱亲人一样地爱自我的战友,自我的同学,这是最高的境界,也仅有这样,才算是真正领会了二战这个血的教训!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十三):

  记得这部片子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就看过,可是在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也许是太小了的缘故。直到此刻把它又看了一遍后,深有感触。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述二战时期的影片,讲述了盟军一只八人小分队潜入德军后方,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成功找到并带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还给他那已失去四个儿子中三个的母亲的故事

  在艰难的寻找过程以及找到瑞恩后誓死阻击德军的过程中,有三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米勒、厄本、瑞恩。

  美国的电影中向来不缺乏英雄,但米勒的出现却让我们眼前一亮。他并没在影片中有突出的事迹,并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看似不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但我却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真正有血有肉的英雄,他让我感到了真实。谁说英雄必须要有过人的本事,谁说英雄就不能哭,谁说英雄就要不怕死。更重要的是在他眼里战争是一场大火,越是煽动就越厉害,越蔓延,不断死去的人,总会引发更多的战争,引发更多的人死去。这又告诉我们,英雄并不是好战者,发动战争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应当学会怎样样去平息战争,不让更多的人死去。正是因为米勒既有善良的心、卓越的领导本事,又有常人的举止,才让这个英雄与众不一样。在社会中他就是一个英明的领导。

  至于厄本,我想着重说明一下。人们必须会认为他是孬种,是懦夫,但在我看来,厄本的形象真正贴合了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形象。请注意,厄本在这次任务前只是一个小小的翻译官。他只是一个大多数百姓的象征,他只是个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现出的躲闪,懦弱、不敢应对死亡、不敢冲出重围挽救同盟......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是一个普通人应对战争的态度。在普通人眼里,应对战场上的血腥,躲闪逃跑是第一个念头,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怎样可能神话般地冲上去将敌军的头颅打爆呢那里片子想告诉我们,不是谁拿起枪都能独当一面,不是谁应对敌人就能英勇在前,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样简单的事情。战士都是英雄,他们都是超人,从肢体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也从一个侧面告诉观众,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应对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应当给予一些理解,毕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够做到视死如归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

  而瑞恩,一个在电影里只出现了约40分钟的二等兵,本身并不是个关键的人物,即便处于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这次行动本身的意义所掩盖。可是,略去拯救对象的额外身份,他,又是观众了解美国最普通士兵的途径。被拯救,这是外界不为他所掌控的因素赋予他的义务,与他无关,因而影片的视角扩大了,在守桥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讲述自我兄弟的趣事一场戏,导演并非在试图说服观众,力证这次行动是在拯救一个多么值得怜悯的家庭,而是经过瑞恩的嘴,说出每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战前,谁都有完美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他们被子弹击中时要为之感伤和不舍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可能在美国,那是家庭的回忆,在别的地方又是别的什么,总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怀恋的,却又远离的东西。战争的作用在那里仅仅是毁灭所能毁灭一切,战斗者们便是要夺回他们能夺回的部分。从瑞恩的言语中,从他三个兄弟的表现中,我能感觉到瑞恩他做到了,做到誓死完成任务,誓死效忠国家了。那么拯救瑞恩就不是只因为他的三个哥哥阵亡,怕他妈妈悲痛了。试问:谁没有父母谁的死对于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凭什么他能享受到这样的幸运待遇凭什么要为他去浪费那些珍贵的军用物资呢难道只是为了美国的那些小小的虚荣心为了高呼民主,人权吗米勒说

  过:"为了一项任务,死掉两三个人是值得的,可是能够换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这样死是值得的。"可是为了区区一个二等兵瑞恩,却死了三条人命,这看起来并不值得。瑞恩只是美国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们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换取的人,是一个梦想化的士兵。是弘扬英雄主义的一个最好的典范。他的形象不见的高大,可是平凡中却显出不平凡,并不需要多少另类,也足以讴歌美国士兵对国家的忠诚、对信仰的致死不逾。

  能够说这三个人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米勒是领导,厄本是老百姓,瑞恩是榜样。进一步说一个军队是等级分明的,就似一个社会。一个社会中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会成为士兵努力的目标。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本片开始用了40分钟左右的时间描述了诺曼底登陆的血腥场面。但这并不代表本片就情节拖沓了。正相反,本片从开场的血腥中暗示了战争的残酷。而影片中从不一样人口中经常能够听到意思相同的一句话"完成任务,就能够回家"。在我看来,40分钟的开头以及这一句话很好的展现出了士兵们的心态:想让战争快点结束,和家人团聚。毕竟谁都不想在如此残酷的战场上多待一分钟。但德军却似一只困兽,尽管已经是强弩之末,但还能够作困兽之争。此时能够说是两军意志的比拼,作为军队的领导人当然明白稳定军心,提升士气的重要性。于是他们想到了树立榜样。而这个榜样就是"瑞恩"。既然树立榜样的力量是如此之大,那么,拯救榜样就变得理所当然了。拯救瑞恩就是为了弘扬瑞恩的精神,为了让士兵们感到政府的关怀,找到自我的目标,提升一个由士兵组成的社会的力量。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十四):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诺曼底登陆无不被描绘成盟军的全面胜利而被套上了那迷人而又光彩的光环。但自从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我对二战浪漫的向往一下子被击碎了,电影以密集的炮火和乱飞的子弹,带我进入了那残忍、邪恶的战争世界。

  电影一开始就把我拉进了1944年的诺曼底。在那里,没有温情,仅有杀戮;没有怜悯,仅有死亡,还有的是黑洞洞的枪口与一个个弹坑。在电影中,有的士兵还没到陆地就已被罪恶的子弹射中,有的被猛烈的炮火炸成一片片,一个士兵正在寻找他那被炸断了的手臂……在那里,没有对错,仅有生死。死人,躺在那里;活人,则要为生存而拼搏。

  人类自始至终都在控诉战争,控诉它对人类所造成的灾难,对生命的轻视,对国家与人民所带来的痛苦。我们控诉战争,我们反对战争。

  “报米花姐姐”点评:小记者对文字的驾驭本事很强,经过你的语言,让我想起了很久之前看过的这部电影。此刻上初中二年级的你,已经有了自我独立的思想,期望你继续努力,勤思考、多写作,给小记者训练营中的弟弟妹妹做好榜样!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十五):

  我在《新概念作文》中的《上发条的心》一文中获得情报,有一部战争片叫:《拯救大兵瑞恩》。出于对战争的好奇,我便寻着了这部电影。简介上说去执行救援任务的只是一只仅有8名人员的小分队,并且最终全军覆没。我满心欢喜,心想能够看到一副如《狼牙山五壮士》或《亮剑》一样的剧情了,立马开始观看。这几部篇子使我对战争片充满了好感。让我期待第三次世界大战,幻想着自我勇敢无畏地冲上战场。

  影片刚开始的是诺曼底登陆。登陆在诺曼底的美国大兵们对作战显得格外恐惧,不像《亮剑》里表现得狂热不怕死。人们在胸口画着十字架,嘴里乞求着上帝的保佑,然后被撕裂了腿,打穿了肚子,肠子流的满地是,口中大叫妈妈;或是哼都没哼一声就倒地了,身首异处。在看着战友们被子弹打飞了半个脑袋,撕裂了一只胳膊的情景下,不少士兵精神失常,软弱地躺在死人堆里不能继续作战,而没有所以大发脾气,冲上去嚷嚷着要报仇。

  在之后那个小分队协助另外一个分队把守桥梁,敌军的坦克来临前,所有的战士都深深地感到了恐惧,迫使自我跟战友说一些完美的事,勉强地笑着,等待着死亡。机枪手们弹药在作战过程中没了弹药,补送弹药的战士被朋友们给炮弹炸得灰飞烟灭而吓得瘫倒在路上,毫无行动力。导致那些可怜的机枪手在于敌肉搏时硬生生地,缓慢地给一把匕首插进了心脏,配音让你听到一丝丝肌肉紧绷,被戳穿的吱吱嘎嘎的声响,使人胸口冰凉,好似真有把匕首正在穿破你的心脏,你正在感受漫长的恐惧,走向死亡。而他的老娘,正在拼命地祈祷,期望自我的儿子没事,能够安全的退役回乡。在这样的屠宰场,死,只是迟早的事,而又要亲眼目睹身边的一个个人不见了、消失了,来增添自我心中的死亡气氛,在恐惧中紧张痛苦地死去。还会让你的家人们也分享到许多不安。被自我杀死的人们,亦是如此。

  《拯救大兵瑞恩》带给我的不是狂热而是恐怖,战争真是可怕。

本文永久网址